浩然气与快哉风的诗意交响

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·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》

诗词原文

水调歌头·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
宋代·苏轼
落日绣帘卷,亭下水连空。知君为我新作,窗户湿青红。
长记平山堂上,欹枕江南烟雨,杳杳没孤鸿。认得醉翁语,山色有无中。
一千顷,都镜净,倒碧峰。忽然浪起,掀舞一叶白头翁。
堪笑兰台公子,未解庄生天籁,刚道有雌雄。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。

朗诵

注释

  1. 快哉亭:张怀民(字偓佺)贬居黄州时所建,苏轼命名,取“快哉此风”之意。

  2. 湿青红:形容新涂的朱漆未干,色彩鲜润,暗含友人建亭的用心。

  3. 平山堂:欧阳修在扬州所建,苏轼曾在此赏景,此处以虚景映衬眼前实景。

  4. 山色有无中:语出欧阳修词,借以描绘烟雨朦胧的山色。

  5. 兰台公子:指宋玉,其《风赋》将风分为“雄风”“雌风”,苏轼讥其不解庄子“天籁”自然之理。

  6. 浩然气:源自《孟子》,象征至大至刚的精神境界,苏轼以此自勉。

赏析:逆旅中的光芒与风骨

一、落日江天:泼墨写意中的苍茫与温情

开篇“落日绣帘卷,亭下水连空”,苏轼以丹青手般的笔力勾勒出一幅江天暮色图。落日熔金,绣帘半卷,江水与天际交融,空阔无极。此景不仅是自然之壮美,更是词人胸襟的投射——贬谪黄州的困顿,在浩渺天地间化作一缕豁达的烟云。“知君为我新作”二句,诙谐中见深情:友人张偓佺特为苏轼新漆亭窗,青红之色未干,却已染透知己相惜的暖意。

“长记平山堂上”五句,虚实交错,将扬州平山堂的烟雨孤鸿与眼前快哉亭的景致重叠。醉翁欧阳修的“山色有无中”,在此化作人生隐喻:仕途的浮沉如孤鸿杳然,理想的微光却在烟雨中若隐若现。这既是景色的空濛,亦是心境的超脱。

二、风波骤起:白头渔翁的狂狷独舞

下阕笔锋陡转,“一千顷,都镜净,倒碧峰”写江面如镜,碧峰倒悬,一派澄明。然而“忽然浪起”四字,如惊雷裂空,一叶扁舟上的白头老翁于惊涛中翩然起舞。这渔翁的形象,实为苏轼自身的写照——他以血肉之躯直面命运的颠簸,将苦难淬炼成诗意的狂舞。风浪愈烈,精神愈显峥嵘,此中豪情,恰似庄子笔下的“天籁”,不拘形骸,唯求本真。

“堪笑兰台公子”三句,直指宋玉《风赋》的狭隘。在苏轼眼中,风本无贵贱雌雄之分,所谓“快哉”,源自胸中一点浩然之气。这气,是孟子“塞于天地之间”的刚直,亦是苏轼在贬谪中坚守的文人风骨。

三、浩然气与快哉风:逆境中的精神突围

此词写于元丰六年(1083年),苏轼贬居黄州的第四年。彼时他躬耕东坡,生计艰难,却以超然之眼观照世界。快哉亭的命名,既是对友人张怀民豁达心性的赞许,亦是对自身境遇的释然——真正的“快意”,非因风月无边,而在心境的通透。

末句“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”,如金石掷地,铿锵有声。这“浩然气”不是书斋中的空谈,而是历经宦海浮沉、生死劫难后的生命觉醒。纵使身陷泥淖,只要胸中存此正气,便能御风而行,于苍凉人世中舞出快意千秋。

千里.jpeg

结语:江涛中的诗魂

苏轼此词,以江天为纸、风浪为墨,写尽了中国文人“穷且益坚”的精神图谱。千年后回望,黄州的烟雨早已散尽,而那叶搏击风浪的扁舟,仍在历史的江涛中破浪前行。它载着不灭的诗魂,驶向永恒的辽阔,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,从不在身外之境,而在心间的浩然长风。

注:引用香爐茶館朗诵视频

消息盒子

# 暂无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