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画江南

——苏轼笔下的西湖绝色:淡妆浓抹总相宜

一、诗篇原文

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
宋·苏轼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二、字句注释

  1. 潋滟(liàn yàn):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,如碎金洒落碧波,晴日下尤为璀璨。

  2. 空蒙:烟雨迷蒙之态,山色若隐若现,似水墨晕染的留白。

  3. 西子:即西施,春秋时越国美人,以“天然风韵”闻名。苏轼以她喻西湖,既因二者同属越地,又因“西”字暗合,更因二者皆具不饰雕琢之美。

  4. 总相宜:无论淡雅妆容还是浓艳修饰,皆与西湖(或西施)的气质浑然天成。

三、白话译文

晴日里,西湖碧波荡漾,粼粼金光跃动,美得令人心醉;
雨幕中,远山云雾缭绕,青黛隐于烟霭,恍若仙境般奇妙。
若将这湖光山色比作倾国倾城的西施,
无论是素雅淡妆,还是华彩浓抹,都恰如其分,风华绝代。

四、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(1073年),苏轼时任杭州通判。他常泛舟西湖,以诗酒为伴,从晨曦至暮雨,捕捉湖山瞬息万变的神韵。诗中“初晴后雨”不仅是天气的写实,更暗含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豁达观照——晴雨皆是天工造化,美无需拘泥于一景一时。

五、诗境赏析

1. 光影交织,湖山入画

前两句以“潋滟”“空蒙”二词,勾画西湖晴雨双绝之景。晴时波光如星坠玉盘,雨中山色似墨染素绢。苏轼未拘泥于工笔细描,而是以“方好”“亦奇”的评断,将西湖之美升华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。正如他所言:“西湖天下景,游者无愚贤。浅深随所得,谁能识其全?”

2. 神喻天成,千古绝唱

“欲把西湖比西子”一句,堪称诗眼。西施之美,在风骨而非形貌;西湖之韵,在气象而非具象。二者皆以“神”胜“形”,在虚实交融中成为至美的象征。此喻一出,西湖遂得“西子湖”之名,后世文人咏西湖者,皆难逃此喻之境。

3. 哲思浸润,超然物外

诗中暗藏苏轼的人生美学:晴雨皆景,顺逆皆诗。他在《其一》中写道:“此意自佳君不会”,讽世人常困于表象,而诗人却以审美的目光接纳万物。西湖的晴雨变幻,恰似人生的起伏跌宕,唯有豁达之心,方能见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深意。

4. 文化烙印,湖山共名

此诗不仅成就了西湖的盛名,更塑造了中国文化中“自然人格化”的典范。湖光山色从此不再是无情之物,而是与历史、传说、人性共鸣的生命体。后世游湖,总能在粼粼波光中瞥见东坡挥毫的身影,听见他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朗笑14

六、结语

苏轼以二十八字的玲珑绝句,将西湖之美凝为永恒。它不仅是江南的一泓碧水,更是中国人精神原乡中的审美符号。千年后的今日,当我们漫步苏堤,或见晴空潋滟,或遇山色空蒙,总会想起那个饮酒赋诗的午后——湖光醉了诗人,诗人醉了时光。

消息盒子

# 暂无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