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雨煎茶,人间有味是清欢
——苏轼《浣溪沙》中的烟火与风骨
原文
《浣溪沙·细雨斜风作晓寒》
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,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。
细雨斜风作晓寒,淡烟疏柳媚晴滩。入淮清洛渐漫漫。
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朗诵
注释
南山:今安徽泗县南郊的风景区,苏轼贬谪途中曾游于此。
清洛:指洛涧,源出安徽合肥,经淮南流入淮河。
雪沫乳花:茶盏中浮起的白色泡沫,宋人以茶汤白沫多为佳。
蓼茸(liǎo róng):蓼菜嫩芽,微苦清香;蒿笋:茼蒿嫩茎,早春时蔬。
清欢:清淡的欢愉,超脱物欲的精神自足。
赏析:淡墨写尽人间味
元丰七年冬春之交,四十九岁的苏轼从黄州贬所迁任汝州,行至泗州时与友人同游南山。此时的东坡,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、黄州五年的躬耕苦,早已将一身锋芒淬炼成温润的玉色。这首《浣溪沙》,恰似他行囊中珍藏的一枚素笺,以细雨为墨,山色为砚,写尽半生沉浮后的大彻大悟。
上阕:寒烟疏雨里的生命暖意
起笔“细雨斜风作晓寒”,七字凝着料峭春寒。但苏轼的笔锋从不耽溺于萧瑟——“淡烟疏柳媚晴滩”蓦然荡开一片明净:烟霭如纱,柳枝疏朗,雨后初晴的河滩竟透着几分娇媚。一个“媚”字,泄露了词人看透沧桑依然天真未泯的心性。那“入淮清洛渐漫漫”的水势,恰似他胸中块垒的悄然消解:浑浊的洛涧终将汇入淮河,苦难也终会沉淀为生命的清旷。
下阕:一蔬一饭中的天地大美
转至下阕,词人笔锋忽入人间烟火:“雪沫乳花浮午盏”以茶代酒,盏中浮沫如雪,茶烟袅袅似禅;“蓼茸蒿笋试春盘”撷取山野时蔬,蓼芽微苦,蒿笋脆嫩,春盘里盛着整个江南的早春。贬谪生涯的粗茶淡饭,经他妙手点化,竟成超越珍馐的至味。结句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如云开月出,道破中国文人千年追寻的精神境界:真正的欢喜,不在琼林宴上的金杯玉盏,而在茅檐下与二三知己细品春蔬的素淡光阴。
清欢: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
这首词通篇未见大喜大悲,却在细雨煎茶、春盘试新的日常图景中,埋藏着深刻的生命哲学。苏轼以“清欢”二字,为后世立下一面精神明镜:
它是对物欲的疏离——“五斗米”的困顿中,仍能看见烟柳的妩媚;
它是对苦难的超越——贬谪路上的粗粝风沙,终被酿成笔底清泉;
它更是对永恒的触摸——一瓯茶、一箸蔬里,藏着与天地共呼吸的大自在。
千年后的我们,依然能在“清欢”二字里照见自己的影子:那些为功名焦虑的深夜,是否还记得窗前桂子的清香?那些追逐繁华的疲惫里,可曾留意过一碗白粥的温润?苏轼用这首词告诉我们:人间至味,原不在远方,而在低头捧起茶盏的刹那,在细嚼春蔬时舌尖绽放的春天。
后记
读东坡词,常觉他像一位提灯的行者,在历史的迷雾中为我们点亮一豆暖光。那些风雨、那些坎坷,终被他走成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的从容。或许这就是“清欢”的力量——当我们学会在尘埃里种花,在逆旅中煮雪,每一个平凡的日子,都能活成诗的模样。
注:引用古诗文网朗诵音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