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山夜雨寄情思

——刘禹锡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深度赏读

诗词原文

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

唐·刘禹锡
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
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
注释释读

竹枝词:巴渝(今重庆)民歌,多咏风土民情与男女恋情,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仿作十一首,此为其一。

踏歌声:巴蜀特有的民歌形式,歌者以脚踏地为节拍,声调激越宛转。

晴:谐音双关“情”,既指天气阴晴,亦喻情意深浅。

创作背景:公元822年刘禹锡贬谪夔州,汲取民间歌谣养分,将文人诗与民歌冶于一炉。

诗境解味

一、春江画卷里的情愫萌动

“杨柳垂丝蘸碧波,踏歌穿雾叩心门”

首句以“杨柳青青”点染江岸春色,垂绦轻拂水面,恍如少女未起波澜的心事。而“江水平”三字,更似一面铜镜,倒映着天光云影的澄澈,暗喻情窦初开时的纯粹。忽闻江上传来郎君踏歌声,如石子击碎镜面,涟漪荡开层层隐秘的期待。

刘禹锡在此以“”字为眼: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。踏歌的节奏穿透雾霭,叩击着少女的耳膜与心扉,让静默的春日陡然有了心跳的韵律。

二、晴雨交织的隐喻迷宫

“半江粼粼半江雾,有情却作无情语”

后两句如蒙太奇镜头切换:东边云破日出,西边细雨斜飞,天象的混沌恰似少女患得患失的心绪。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一句,将巴蜀方言的鲜活与文人诗的含蓄完美交融

自然之象:川东盆地多地形雨,常见“太阳雨”奇观,刘禹锡捕捉此景,赋予其诗性哲思。

人心之微:七字中藏着少女嗔怨与希冀的交锋,表面嗔怪郎君似“无晴(情)”,心底却笃信“有晴(情)”的微光。

这般欲拒还迎的试探,恰似江面忽明忽暗的光斑,让整首诗在明朗与幽邃间摇曳生姿。

江边柳.png

文人笔下的民间叙事

民歌肌理与士人风骨

刘禹锡以“竹枝词”为舟楫,摆渡于雅俗之间:

民歌魂魄:保留踏歌的野性节奏、方言谐趣(如“晴”谐“情”),让文字裹挟着长江水汽与山野芬芳。

文人匠心:将“东日西雨”的天象提炼为情感辩证法,使俚俗情歌升华为永恒的人性寓言。

这种创作姿态,暗含着他贬谪生涯中的精神突围——在巴山楚水的荒蛮之地,他俯身倾听百姓歌哭,让诗歌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竹桥。

千年回声里的生命震颤

一场春雨浇灌的永恒

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此诗,仍能触摸到那些未褪色的情感温度:

地理印记:长江三峡的云雾、川江号子的回响,让诗句浸染着特定时空的潮湿与苍茫。

人类共情:恋爱中患得患失的焦灼、欲语还休的矜持,穿越朝代更迭依然鲜活如初。

刘禹锡的笔墨,不仅是唐代夔州江畔的速写,更是一面照见古今人心的铜镜——镜中映着永恒的春日、不息的江流,以及所有在情爱迷雾中寻找星光的身影。

结语

这首28字的小令,像一枚从唐朝顺江漂来的竹叶笺。刘禹锡用民歌的露水研墨,将巴蜀的烟雨、少女的情思、文人的孤傲,悉数封存在诗句里。每当有人轻吟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,便有一场千年前的太阳雨,淋湿所有在爱中徘徊的灵魂。

消息盒子

# 暂无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